<th id="0fozh"></th>
  • <rp id="0fozh"></rp>

      <dd id="0fozh"><noscript id="0fozh"></noscript></dd>

      1. <dd id="0fozh"></dd>

        <em id="0fozh"><acronym id="0fozh"><input id="0fozh"></input></acronym></em>
          首頁 > 智能月報 > 創刊 > 正文

          為產業升級攬才 一線城市戶籍政策松動

          時間:2020-09-29 14:21:24       來源: 時代周報

          隨著眾多城市對人才引進政策的寬松化,過去對戶籍管理較為嚴格的北京、上海也在松動。

          9月23日,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發布了《2020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下稱《評分辦法》),新增這樣一條規定:在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落戶的基礎上,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兩天前的9月21日,北京市副市長楊晉柏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北京將在特定區域開展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并綜合運用人才引進、積分落戶、居住證、住房、子女入學等相關政策,吸引國內外數字領域優秀人才。

          上海、北京雙雙進行的戶籍新政,傳遞出人才落戶漸趨松動的信號。實際上,四個一線城市相較來看,常住人口超過2428萬和2153萬的上海、北京的入戶要求仍很嚴格,僅有1343萬和1530萬人口的深圳和廣州戶籍政策相對寬松。例如,廣州早在2019年4月就發布新政—本科畢業生在廣州繳納半年社保,即可落戶。今年8月,《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又率先提出,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的人才入戶準入年限,在廣州可獲累計認可。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此次上海擴大大學生直接落戶的范圍,逐漸降低入戶門檻,符合國家將戶籍制度改革逐漸從中小城市推進到大城市的步驟,是戶籍制度改革工作推進的體現。“放寬落戶標準以后,有利于上海吸引更多大學畢業生留在上海發展。”陸銘指出。

          一線城市戶籍政策松動

          在上海9月23日公布的《評分辦法》中,并未明確劃定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具體名單。時代周報記者查閱上海市政府2018年2月發布的《關于本市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意見》,其中提到,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時代周報記者根據上述四所學校發布的《2019年就業質量報告》粗略計算,每年這四所高校共有約1.3萬畢業生留在上海工作,其中包含了一定比例的上海籍學生(2019年上海交大、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生源均超過1000人)。這意味著每年能夠享受直接落戶上海政策紅利的畢業生將達到約1萬人。

          除了針對高校畢業生的落戶政策,積分落戶政策是推動落實國家戶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鎮化改革的重要舉措。

          2017年1月,北京積分落戶管理辦法(試行)施行。2019年底試行期結束后,北京發布的數據顯示,試行期間,共有1.2萬余名申請人取得落戶資格,加上子女連帶落戶,實際落戶超2萬人。今年7月,北京市積分落戶操作管理細則印發。

          北京市人社局8月發布的消息顯示,2020年積分落戶申報階段已于8月15日結束。今年共有122852人在線提交積分落戶申請,與往年基本持平。

          相比之下,廣州、深圳的戶籍政策改革則走在前列。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后,8月廣州率先提出,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的人才入戶準入年限,在廣州可獲累計認可。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智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17年以來,各個城市都在進行人才爭奪戰,門檻不斷降低,力度不斷加大,這給一線城市帶來較大壓力。一方面,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可能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另一方面,從產業結構看,一線城市以第三產業為主,需要加緊引進人才,為產業升級做準備。

          爭奪高端人才

          城市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

          根據上海市發改委提供的數據,2014―2019年,上海戶籍人口遷入近60萬人。其中,人才類落戶占比逐年提高,由2014年的49.3%(8.8萬人)提高到2019年的68.2%(12.2萬人)。

          去年12月,廣州向各區正式下放人才綠卡行政審核事權,同時爭取到廣東人才優粵卡審批權下放至黃埔區。據《廣州日報》今年8月的報道,廣州市已經發放人才綠卡6844張,其中主卡5677張,外籍人才540張,港澳臺人才186張。

          需指出的是,一線城市的人口規模仍受到控制。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上海的常住人口最多,達到2428.14萬人(截至2019年末),遠超廣州和深圳。不過,根據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明確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并以2500萬人左右的規模作為2035年常住人口目標。這意味著上海還有70余萬人口增長的空間。

          此次,落戶門檻降低,是否會對上??刂迫丝谝幠5哪繕藥韷毫?王智勇分析,雖是控制總體人口規模,但高端人才畢竟是少數,人口規模的天花板對吸引高端人才不會造成特別大的影響。

          不過,陸銘分析,近兩年,上海的常住人口保持小幅度增長。在既有的積分落戶政策之下,留在上海工作的大學生,一定年限后也可以獲得上海戶籍。“現在把幾個主要的高校畢業生落戶門檻降低,對于上海人口的增長會有一個加快的過程,但人口會不會突破某一個數量,事先很難評估。”

          應注重人才結構

          除了上海等一線城市,今年以來,全國已有天津、蘇州、東莞等20多個城市爭相在人才引進上下功夫。

          9月以來,天津、鄭州等地也進一步完善了落戶政策。9月22日,天津市發改委發布《天津市居住證管理辦法(修訂版征求意見稿)》,將積分落戶申報指導分值由140分調整為110分,并進一步明確了居住證的申領、管理、積分、落戶等條款內容。

          9月15日,鄭州市推出了“3.0版”人才新政,在項目引進、人才資助、生活保障等方面推出綜合政策,包括對A、B類高層次人才給予最高300萬元、150萬元的首次購房補貼或提供不超過200平方米、15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等政策。

          王智勇認為,從人才結構角度看,各大城市不能只考慮引進高端人才,還應該相應吸納與高端人才配套的勞動力,包括居民服務業、一般的加工制造業等。“根據國外經驗,每引進1個高端人才,至少需要6個與其配套的服務人才。”

          陸銘也認為,在觀念上不能認為城市的產業結構升級,就只需要大學生。“一個城市吸引的高技能人才越多,也會相應地在生產和生活兩個環節中,產生大量的相對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去從事生產環節中的輔助性崗位,以及生活服務業的勞動力供給。”

          “當前不少地方的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降低落戶的門檻,促進大學生就業,這個作用是積極的。但對于長期已經居住或就業在大城市、沒有獲得本地戶籍的存量人口怎么辦,這是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此外,還要考慮城市的低技能勞動者,如何加快他們的市民化進程。”陸銘指出。

          A片,黄色视频

          <th id="0fozh"></th>
        1. <rp id="0fozh"></rp>

            <dd id="0fozh"><noscript id="0fozh"></noscript></dd>

            1. <dd id="0fozh"></dd>

              <em id="0fozh"><acronym id="0fozh"><input id="0fozh"></input></acrony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