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0fozh"></th>
  • <rp id="0fozh"></rp>

      <dd id="0fozh"><noscript id="0fozh"></noscript></dd>

      1. <dd id="0fozh"></dd>

        <em id="0fozh"><acronym id="0fozh"><input id="0fozh"></input></acronym></em>
          首頁 > 智能月報 > 創刊 > 正文

          三安光電與華燦光電之爭 雙寡頭競爭下的理性選擇

          時間:2020-09-23 08:58:20       來源: 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2020年9月,兩家LED芯片龍頭企業身陷糾紛,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三安光電(600703.SH),指控排名第二的華燦光電(300323.SZ),侵犯了兩項專利技術。

          這是國內LED芯片行業首次發生專利糾紛,糾紛的雙方又是行業內的老大老二。因此媒體馬上跟進,在一片財經報道中,“龍頭開戰”這樣夸張而戲劇的用語,顯得突兀。

          翻開商業史,可以發現一條規律,許多行業到一定階段,只會剩下兩家企業在相互競爭,分享主要市場份額。比如波音與空客、百事與可口、三一與中聯、格力與美的,以及在2019年141億元LED芯片市場中,分別占據74.6億元和27.16億元的三安和華燦。

          這種現象有個專有名詞:Duopoly(雙頭壟斷)。

          凡是進入Duopoly狀態的行業,常常是糾紛與摩擦的高發地帶。許多例子耳熟能詳,通訊的華為與中興、工程機械的三一與中聯、家電的格力與美的、乳品的伊利與蒙牛、化工的龍盛與閏土、安防的??岛痛笕A……每一次糾紛與摩擦,輕則互相攻訐、對簿公堂,重則大打出手,惡性競爭。

          正如發燒是感冒的臨床表征,糾紛與摩擦則是競爭的正常表達。不過如果細究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摩擦,其實各有邏輯。三安與華燦的專利糾紛,同樣別具深意。

          01風起專利糾紛

          三安指控華燦侵權的兩件專利,名稱分別是“氮化物半導體發光器件以及制造其的方法”,“半導體發光元件和半導體發光裝置”。

          這兩項專利涉及LED芯片制造的基礎技術,三安光電認為,華燦侵犯了其在氮化物LED制造中,提高光提取效率和提高空穴注入效率方面的專利技術。

          有趣的是,這兩件專利其實并非三安光電原創,其原始申請人是夏普公司。這源于三安光電發展中,技術路線的歷史與取向。

          在業內看來,有別于華燦光電注重自我培養、自主研發的技術體系,三安的技術路徑,則具有鮮明的技術引進與合作取向。

          從收購美國Luminus、參股臺灣璨圓、攜手SSC成立子公司、到成建制地引入技術團隊,購買夏普發明專利。三安在技術投入上的費用比例雖然不低,卻與華燦有著迥然不同的方向選擇。本次涉訴的兩件專利,正源于2018年12月的夏普轉讓。

          類似LED芯片制造這種科技行業,專利糾紛本屬常態,無論事實上侵權與否,自有專利鑒定與司法機構進行裁定。但更為有趣的是,涉訴的ZL02142952.9專利,申請于2002年,已經是歷時十八年,即將過期的老專利了。

          對于這樣一款專利,三安完全可以在更早的時間點進行訴訟,卻單單選擇在即將過期之時發難;三安可以狀告業內多家芯片企業,卻偏偏選擇行業排名第二的華燦進行訴訟,這種看起來有點非常規的操作,其背后的原因,恐怕遠超專利訴訟之外,而另具題外深意。

          這場訴訟的背景,既是中國LED芯片行業走出周期底部,迎來供需拐點的時刻;也是雙寡頭同時大力布局,謀求高端業務的時刻。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就很難理解三安的“非常規操作”,也很難理解Duopoly狀態下,雙頭競爭的邏輯。

          02周期末段,行業觸底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對于三安光電而言,如果有意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發起訴訟。其實是一步順應行業周期的好棋。

          2017年,由于上一輪小間距LED的需求驅動,LED芯片的需求走旺??吹絻r格上漲的行情,大陸廠商在2017-2018年集中擴產,結果導致2018年供過于求,LED芯片價格應聲而落,進入下降周期,行業利潤率隨之走低。

          以三安為例,2020年5月,毛利率水平回落到30%左右,這已是近10年來的最低位置,接近2012年那一波周期的低點水平,庫存亦處于近5年的高位。

          需求趨淡、單價下調、庫存走高、毛利走低,為LED芯片行業帶來了全行業的虧損。而產能與份額越大,虧得就越是厲害。透視華燦光電的2019年業績,在實現27.16億元營收的同時,也錄得了9.1億元的虧損。

          但這并不意味著壞日子總是會持續,通過對利潤率、庫存指標以及存貨周轉天數的歷史趨勢觀察,可以發現LED芯片行業在2020年很可能已經觸底。

          判斷底部區域,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既需要指標窗口的觀察,也需要可靠的邏輯作為支撐。

          生成觸底判斷的第一重邏輯,來自于行業利潤率進一步下行空間已經極其有限。

          對于LED芯片行業而言,設備從來不是買來即用,產能也無法一蹴而就。從設備購建到產能的完全釋放,快則一年,緩則二三載。在2017、2018這兩年里,全行業大干快上,均有較大的產能擴充,但隨著2018年下半年產業供需情況改變,各廠商放緩了投資力度。達產的產能在2019年底趨于平緩。

          在2020年Q1,行業毛利率的下滑終于煞住了車,穩定在低位底部水平。這個時候,部分廠商的毛利,甚至已經低于現金成本,產能利用率也大多回歸到七八成,同樣處于近年低位。

          生成觸底判斷的第二重邏輯,來自于對歷史的復盤——每一輪景氣周期的開端,都源于新需求爆發的驅動。

          和豬周期這種耳熟能詳的大眾話題不同,除了少數對口分析師,恐怕很少有人關注LED芯片行業的周期性。

          從2009年至今的11年里,LED芯片行業總共經歷了三輪周期。每一輪周期,背景和情節看起來都很類似:LED產品的新需求驅動——產能供不應求——廠家增容擴產——行業需求平衡——價格下滑庫存增加——新需求再驅動——芯片企業再度擴產壯大。

          在第一輪周期里,手機、電視等背光源產品需求旺盛,供不應求,推動了整個LED芯片行業毛利率在周期內增長了40%。而第二輪上升期,是由LED照明產品的需求拉動,始于2017的第三輪上升期,由小間距LED產品需求疊加LED照明產品的高滲透率,行業迎來再次回暖。

          每一輪周期,基本上都沿著這個軌道運行。在每次周期底部,LED芯片企業都會陷入需求銳減的增長低谷,面臨業績壓力,隨后又會迎來新一輪的擴產增收。

          因此,就當下而言,LED芯片行業已經趨于觸底,根據民生證券的預測,2020年行業新產能增速同比將大幅放緩至10%。廠商將減少中低端芯片產能利用率。

          這意味著中國LED芯片行業走出周期底部,迎來供需的拐點。也意味著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因此成為受益者。

          對于行業第一名而言,在行業集中度提升,有望重新分割份額的洗牌期打擊競爭對手。用這樣的邏輯解釋,那些看起來不可理解的行為,似乎便有了答案。

          03雙寡頭競爭下的理性選擇

          供需和判斷相互交織,這就是周期行業的魅力與玄機。

          LED芯片行業拐點將至,但對于三安、華燦這樣的龍頭企業而言,利潤上的拐點,或許還要等到明年。

          作為龍頭企業,只與周期同步遠遠不夠。它們必須要抓住LED產品的新需求驅動。對于行業而言,這個新需求,正是由Mini LED、Micro LED產品應用起量開啟的新一輪周期。例如采用Mini LED背光搭配的LCD顯示,可以使LCD顯示畫質全面提升,在超高清視頻顯示應用領域前景廣闊,被認為是下一代的顯示技術方向。

          憑借著傳統LED領域的積累,三安與華燦兩家公司,均成功布局Mini LED、Micro LED等高端LED項目。

          在2020年半年報中,三安光電表示,公司Mini LED、Micro LED芯片已實現批量供貨三星,成為其首要供應商并簽署供貨協議;同時,公司與TCL華星成立聯合實驗室,推進Micro LED的市場化進程。為應對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公司加快全資子公司泉州三安半導體的產能釋放;以及湖北三安Mini/Micro的產業化項目基礎建設。

          而在華燦光電一端,同樣正處于破局階段。

          在2020年半年報中,華燦光電表示,公司自2019年四季度開始Mini LED批量發貨,2020年上半年出貨量持續大幅快速提升。

          同時,公司積極研發疊代的Mini LED芯片技術,使公司持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今年的8月臺灣群創光電全球首發55寸可卷曲Mini LED顯示器,采用的是華燦光電Mini LED芯片解決方案。

          此外,據最新消息, LG新近推出的163英寸MicroLED商用電視也是采用華燦的芯片方案。

          從這種動向不難看出,兩家公司對于Mini/Micro引領下一波背光及顯示需求,已經達成共識。選擇布局Mini LED芯片產能,以進行業績改善,則是這種共識下的共同選擇。

          這種共識與行動落地,來自于行業龍頭企業的能力積累,但在這個關鍵時刻,誰能領先一步,便意味著極有可能在下一輪周期中占到先機,實現份額的重新分割。

          因此,以糾紛與摩擦手段打擊競爭對手,在這一時間點上便顯示出了題外之意的一面——對于有可能破壞現有格局的趕超者,一定要百般阻撓,不能放任其做大。

          從這個角度上看,三安對于華燦的訴訟,表面上看是專利的糾紛與摩擦,其本質則是對市場的爭奪。

          這一點,三安的管理者或許想得到,或許沒有想到。但無論有意與否。這步看起來有利無害的棋,都來得突然而迅速。

          然而,就LED芯片行業當下形勢而言,由技術路線派生出的專利摩擦,不應影響整個行業的競合形態。

          我們回顧那些的著名雙寡頭競爭案例,可以發現大凡經歷Duopoly狀態的行業,都會經歷數輪競爭與摩擦,但經歷數次之后,兩家才會發現,其實任何一方都難以吃掉另一方。龍頭企業的最佳選擇,是在良性競合的氛圍下,分享行業復蘇帶來的周期性紅利。以更好的業績回饋投資者,以更好利潤做好自主研發,改善經營。

          這種選擇,既符合雙寡頭狀態下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也是行業玩家的最理性選擇。

          A片,黄色视频

          <th id="0fozh"></th>
        1. <rp id="0fozh"></rp>

            <dd id="0fozh"><noscript id="0fozh"></noscript></dd>

            1. <dd id="0fozh"></dd>

              <em id="0fozh"><acronym id="0fozh"><input id="0fozh"></input></acronym></em>